目前,虹桥商务区承载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重点项目之一,国家会展中心项目已启动。这一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为1560亩,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和上海世博集团作为投资主体,建成后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会展中心。未来虹桥板块、世博板块和浦东花木板块将构成上海“大三角”的会展格局,从而形成全市浦东浦西“东西联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会展业发展格局,助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建设。
推外高桥国贸“示范区”:
加快启动离岸贸易功能
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核心内涵就是加快启动离岸贸易功能,将外高桥区域打造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高端功能突破的新载体,全面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贸易资源整合与运营控制能力,进而形成“全球贸易网络的枢纽节点”。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先行先试,支持新型国际贸易业态发展”。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核心内涵就是加快启动离岸贸易功能,将外高桥区域打造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高端功能突破的新载体,全面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资源整合与运营控制能力,进而形成“全球贸易网络的枢纽节点”。
所谓离岸贸易,是资金流、货物流、订单流的相互分离,资金流、订单流、货物流的控制管理中心在本地,货物流发生在境外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从离岸贸易的基本功能来看,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全球贸易营运与控制功能;二是贸易核心资源的集聚功能;三是对离岸金融及高端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促进功能;四是高端服务业的带动引领功能。
现代离岸贸易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离岸贸易的发展可能削弱传统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功能,有利于打破区域贸易壁垒,全球贸易将呈现更加自由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格局;二是一个地区的贸易资源控制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倚重于离岸贸易的发展,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加快向全球贸易控制中心转变;三是离岸贸易的高级化必然伴随离岸金融功能的不断强化,由此使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交互提升;四是以“智慧地球”为核心的新一轮信息革命使离岸贸易功能更加强大和便捷,“智慧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不断涌现。
总之,离岸贸易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的重要标志。上海要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增强全球贸易枢纽功能,必须要在离岸贸易功能上取得突破。
从上海来讲,发展离岸贸易与离岸金融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目标高度契合,必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联动协同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必将进一步提高上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层次与能级。对推动上海由单纯依托本国进出口贸易向拓展全球贸易功能转变、加快推进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崛起以及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争取贸易话语权和贸易资源配置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离岸贸易的发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从上海目前的基础条件来看,发展离岸贸易还受到严格的外汇管制以及较高的税率水平这两大亟待突破的制约瓶颈。以外汇管制为例,我国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与跨国公司开展离岸贸易业务的运作模式(即或物流与资金流的分离)不匹配,外汇管制对于离岸贸易业务开展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
当然,上海还是在国内发展离岸贸易功能条件最好和最成熟的城市,特别是在已集聚大量的贸易类跨国公司的外高桥区域,这一优势很明显。
外高桥保税区具备发展离岸贸易的市场需求。目前区内已经集聚了5000多家贸易企业,与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着贸易往来,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27家在保税区投资了近300家贸易公司。据调查有50%的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离岸贸易运作中,特别是140家跨国公司运营中心比较突出。以索尼、西门子、英力士等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公司)已经在开展相关的离岸贸易业务。在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的《FDI》杂志对全球自由贸易区进行的排名评比中,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最高分名列榜首。
外高桥保税区具备发展离岸贸易的制度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运行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与国际成熟的自由贸易区仍有一定差距,但是已经初步形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近的监管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
外高桥保税区也具备发展离岸贸易的政策拓展空间。国务院推进上海“两个中心”意见及即将出台的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文件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离岸贸易的政策空间。如可以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国际惯例接轨、外向型的运作模式和管理制度,这些政策创新进一步为离岸贸易的发展拓展了政策空间。
因此,推进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就是要发挥外高桥区域的贸易企业资源集聚优势和制度政策基础优势,加快启动离岸贸易功能,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贸易结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