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日前,一项调查却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只有18%能做到每天1小时体育运动,而有40%的学生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不到0.5小时。
孩子远离体锻,也许课业负担重,也许学校场地小,学校会以种种借口“开脱”责任。然而,徐汇区推出一条“军规”:中小学校长要保证学生体锻时间,执行不力将被问责。
不用体质换分数
徐汇区教学质量多年来位居上海前列,但学生体质状况却排名靠后,学生体锻陷入“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在一些学校,语、数、外等主学科老师常挤占体育活动时间“补课”。校长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补课更“实惠”,而“抓体育”显得太边缘。
徐汇区教育党工委书记王懋功说,牺牲学生的体质健康来换取教学高质量,是一个很大误区。“人的发展和素质提升才是教育发展的主线,而拥有良好体魄则是一个人终身发展最基础的条件。”
为扭转不重视体育的倾向,徐汇区教育局在学校考评指标中专列“学生体锻情况”,督导部门不定期抽查各校体育活动情况,促使学校改变一味盯着升学率,而忽视肥胖率、近视率体质指标的状况。
“两张课表”保证“三课两操”
为保证学生体育锻炼场地,徐汇区教育局设立了专项经费,每年投入800万元对90%以上的学校体育场馆、场地进行新建、改造和维修。
在徐汇区一些中小学,不少教师办公室都有两张课表:一张是学科课表,另一张是体锻安排表。保证学生的“三课两操两活动”已成共识:每周3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每天广播操或健身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不少学校在中午或放学后开放学校所有活动场所,让学生进行锻炼。
上午8点15分,上海小学的学生飞一般地从教室奔向操场。每周二至周五上午,学校安排40分钟的“体育时光”,学生们有的做广播操,有的绕圈跑步,还有不少人三五成群玩“旱龙舟”等有趣的小游戏。下午3点45分,东安路第二小学放学,孩子们丢下书包,到操场上痛快地挥洒汗水。校长陈静说,学校体育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有乒乓球、篮球、桥牌等,还有了独特的乒乓操、游泳操、动物模仿操。二年级学生丁智琦说,老师教他们“抽陀螺”、“打弹珠”、“抖空竹”,“我们都喜欢,很好玩”。
校园体育各具特色
在各方推动下,徐汇区不少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体锻氛围,一些学校还开始探索校园体育特色。南洋模范中学30多个班级,班班都有男女篮球队,学校每年开展篮球联赛。体育老师沈正明说,“从预赛到决赛要打一年,本想缩短赛程,把循环赛改成淘汰赛,但学生不肯。”很多学生即使到了高三,也坚持每天打篮球。向阳小学有个爱踢足球的校长,由校长带头,从教师到学生,几乎人人都会踢足球,足球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风景。
一些学校还引进了新式运动,深受学生喜爱。在华东理工大学附中,学生一周打三次棒球,有的学生连暑假也要去学校玩棒球,直呼过瘾。徐汇中学有一间大飞镖室,中午时分,不少学生结伴前往,投几支镖,训练专注力,乐在其中。
徐汇区的体育杯赛,是学生最盼望的活动之一。体育杯赛以承办学校命名,有多达30余个项目,如南模-五十四杯篮球赛、南洋杯足球赛,还有跳绳、踢毽、乒乓、健美操、田径、游泳等项目。比赛面向全体学生,参与学校100%。去年,徐汇区被评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