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生产供应和价格能做到相对稳定,得益于各级部门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针对难题不断探索解决方案。
大力增加本地绿叶菜种植面积
今年入梅后,市场上绿叶菜价格一度大涨。上海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有关市领导到田头、菜场调研,向市农委、市商务委等相关部门下达了确保 “夏淡”期间蔬菜生产供应、尽力稳定菜价的任务,并特别指出,要增加地产蔬菜中绿叶菜的比重。
合理安排生产,是保证“菜篮子”供应的最基本措施。市农委蔬菜办主任陈德明介绍,上海近阶段蔬菜供应和菜价相对稳定,跟市郊蔬菜基地6 月中旬以来大力抢种绿叶菜不可分。目前上海地产蔬菜在田面积达51.3万亩,其中绿叶菜在原本18.7万亩的基础上正不断增加种植;地产蔬菜上市量 8600吨,绿叶菜有3900吨,青菜、鸡毛菜、空心菜、杭白菜、米苋等是其中“主力”,这些都是速生蔬菜,夏天一般只要20天到25天就能上市。
上海市场的蔬菜供应分“客菜”和“地菜”两大类,“客菜”指外地进沪交易的蔬菜,以耐储存、方便运输的品种为大宗;“地菜”则是沪郊自己生产的蔬菜,新鲜当令的绿叶菜在其中唱主角。上海目前正在市郊筹建大型蔬菜冷库,当市场上蔬菜量多价廉时可大批存进冷库,而市场上菜少价高时就适当投放,平抑菜价。针对绿叶菜储存时间不长的难题,市农委最近出台了新的调整种植结构方案,原本绿叶菜在郊县蔬菜种植总面积中占三分之一,现在要求增加到三分之二。同时加大“客菜”中非绿叶菜的货源补充,使土豆、番茄、黄瓜等夏令瓜菜多多上市,以“拉低”绿叶菜价格。为了鼓励增加“夏淡”期间绿叶菜生产,市财政给予菜农补贴,补贴标准从原先每亩80元追加到了150元。
在全国首创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
当政府部门花大力气平抑菜价惠及市民时,有时过低的菜价也会让菜农血本无归,损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菜贵伤民,菜贱伤农”,这是长期难以解决的矛盾。
为此,上海在国内率先探索建立了"绿叶菜成本价格保护体系",这是一个让菜农"旱涝保收"的保险机制。
去年年底,上海首次推出"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一旦在保险期内青菜销售平均价格跌到成本价以下,菜农就能得到赔偿。"冬淡"期间,上海市郊青菜实际保险面积为57686亩次,共发生赔款424万元,亩均赔款近80元。在总结"冬淡"青菜保险经验之后,今夏上海又推出了"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方案。相比"冬淡"保险,"夏淡" 保险从青菜1个品种扩大到青菜、鸡毛菜、米苋、生菜、杭白菜等5个品种;保险面积从近6万亩次增加到12.5万亩次;保险时限则从"冬淡"的59天增加到 77天。"夏淡"保险得到市统计部门大力支持,相关价格数据来自18家标准化菜市场,由统计部门科学定点、随机抽样采集提供。在本次"夏淡"保险中,市级财政将补贴保费50%,各区县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补贴比例,投保人自缴保费比例则不低于10%。
蔬菜"冬淡"和"夏淡"期间的"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有效发挥了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特性,既保障市场供应,平抑了菜价,又减少菜农损失,调动了菜农种菜积极性。兼顾好菜农和市民利益,是上海"菜篮子工程"的重要探索之一。
"订单农业"促成"产销直接对接"
去年7月开始,闸北区的上海龙群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公司与上海沧海桑田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签约,在所属标准化菜场内为蔬菜生产基地提供直销绿叶菜的摊位。蔬菜从田头直接送进菜场,方便了菜农卖菜,菜价略低于其他菜摊,让周边1万多户居民得到实惠。这是近年来上海正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减少流通环节平抑菜价的一个案例。
沪郊的"订单农业",除了蔬菜生产基地与标准化菜场实行"农标对接",还有生产基地和超市之间的"农超对接"。青浦区白鹤镇的春鸣蔬菜专业合作社,与"乐购"合作开发了9种TESCO品牌蔬菜,销往"乐购"在华东地区的所有门店。"对接"新模式,优化了蔬菜流通供应链,减少了流通成本,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原先从田头到超市柜台,中间要经过经纪人(到田头收菜的小贩)、批发商、批发市场、超市供应商等许多环节,每层都要加价;如今一步到位,大大省事,售价随之下浮,还能充分保证蔬菜新鲜度。"沧海桑田"公司目前已签下上百家"东海滩"品牌菜场门店,公司物流配送中心的5辆8吨、30辆3 吨及10辆2.98吨菜篮子配送工程车24小时待命,做到了"昨晚菜田,今早菜篮"。